回首南高峰上塔,手中攀得玉竛竮。的解释

小星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南高峰

宋·释绍嵩

回首南高峰上塔,手中攀得玉竛竮。

江山信美非吾土,风月虽佳岂我情。

远目送归鸿尽处,斜阳催客梦初醒。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清。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游历广泛,善于以诗记录旅途所见所感,作品多描绘山水自然,抒发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虽然他的诗作在当时并未广泛流传,但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认为其诗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译文

站在南高峰的塔上回首望去,手中仿佛攀住了那如玉般晶莹的竛竮(一种传说中的仙草或宝石),眼前的江山美景虽然令人陶醉,但终究不是我的故乡;清风明月虽然美好,却难以触动我的情感,我远远地望着天边归去的鸿雁,直到它们消失在尽头,夕阳的余晖催促着我从梦中醒来,不知何时我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享受月光下松风清拂的宁静生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首联“回首南高峰上塔,手中攀得玉竛竮”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登高远望的场景,同时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颔联“江山信美非吾土,风月虽佳岂我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眼前美景的淡然态度,颈联“远目送归鸿尽处,斜阳催客梦初醒”通过归鸿和斜阳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尾联“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清”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诗中既有对眼前美景的描绘,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二者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中的意象如“归鸿”、“斜阳”、“青山”、“松风”等,都富有象征意义,既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释绍嵩在游历过程中,登上南高峰塔时所作,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故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眼前的江山美景虽然令人陶醉,但终究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和亲切,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他也借此机会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