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峰
唐·李峤
一峰是石高多少,到得峰头即到天。
云绕翠微千嶂隐,风吹松柏万松间。
登高壮观心旷达,望远苍茫意渺然。
欲问仙源何处是,唯闻鹤唳入云烟。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生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他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岁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是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李峤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同时也有不少咏物诗和应制诗,作品颇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一座山峰全由岩石构成,不知它究竟有多高,攀登到山顶时,仿佛已经触及到了天边,云雾缭绕在青翠的山峦之间,使得千重山嶂若隐若现;风吹动着松柏,万松摇曳生姿,站在高处俯瞰,景象壮观,令人心旷神怡;远望苍茫大地,思绪飘向远方,变得渺无边际,想要询问那仙境的源头在哪里,只听到鹤的叫声在云烟中回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攀登高峰所见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首句“一峰是石高多少,到得峰头即到天”以设问的形式,突出了山峰的高峻;接下来两句通过描绘云雾、松柏等自然元素,进一步渲染了山峰的幽静与壮美;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内心感受,以及对仙境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登山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首句设问,既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又突出了山峰的高峻;接下来两句通过描绘云雾缭绕、松柏摇曳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峰的幽静与壮美;后两句则通过登高望远、思绪飘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仙境的追寻,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峤游历山水、登高望远之时,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都喜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李峤作为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也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这首诗通过描绘攀登高峰所见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