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天上同朝友,不寄山中半纸书。的释义

风云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中寄友人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岂无天上同朝友,不寄山中半纸书。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远,自然流畅,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并称“王孟韦柳”,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今天我在郡守的官署里感到格外冷清,忽然想念起隐居在山中的朋友,你或许正在山涧底捆扎着荆条柴火,回来后用它来煮白石充饥,我多么想带着一瓢酒,去远方慰藉你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但只见落叶落满了空寂的山林,我又该去哪里寻找你的行踪呢?难道说,在朝廷中与我同朝的友人,就没有一个愿意给我寄来半纸书信,询问一下山中友人的近况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居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关怀,同时也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山中友人的清苦生活和诗人的孤独心境,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赏析

这首诗以“今朝郡斋冷”开篇,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冷清,诗人通过想象山中友人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关怀。“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友人的清苦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友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品质,而“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无私关怀,当诗人面对“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困境时,内心的无奈和失落也油然而生,最后两句“岂无天上同朝友,不寄山中半纸书”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官场友人的失望和对山中友人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担任地方官职期间所作,当时,他身处繁华的官场之中,却对自然山水和隐居生活充满了向往,在忙碌的公务之余,他常常想起隐居在山中的友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通过这首诗,韦应物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