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合茅斋听驱使,为公六月唤秋风。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只合茅斋听驱使,为公六月唤秋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令(1032年—1059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令,字逢原,初字钟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五世祖王乙迁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北宋文学家、诗人,王令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聪颖好学,立志高远,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常与市井之人饮酒谈笑,王令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个人的抱负与苦闷,他的散文也颇有成就,以议论见长,气势磅礴,笔力雄健。

译文

清风没有力量驱散热气,落日像长了翅膀般飞上山头,人们已经害怕江海枯竭,上天难道就不怜惜银河干涸吗?昆仑山的高处有常年积雪,蓬莱仙境也常有遗世之寒,我不能手提整个世界前往清凉之地,又怎能忍心独自离去游乐于其间呢?我只适合在这简陋的茅屋里听从命运的驱使,为了大家,我在六月里呼唤秋风的到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暑旱的酷热,表达了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前六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暑热的严重程度,以及人们对清凉的渴望,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虽无力改变现状,但仍愿尽己所能,为众人带来一丝凉爽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暑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诗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等句,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暑热的难耐,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只合茅斋听驱使,为公六月唤秋风”则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愿为众人服务的无私精神,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创作背景

王令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深感无力改变现状,但他仍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天下苍生的关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对暑旱之苦的抒发,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以及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