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炎官张火伞,西山未当圣之清。全诗是什么?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夏日西山

唐·皎然

每到炎官张火伞,西山未当圣之清。

松风涧水相迎处,白帝城边尽日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甚密,有诗文集留世。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是唐代中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佛教徒,其诗歌深受佛教思想影响,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及禅意生活,皎然在茶道上也有独到见解,与陆羽共同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较高声誉。

译文

每当炎炎夏日,火神仿佛撑开了炽热的火伞,而西山却以其独有的清幽,丝毫不受影响,在那松风阵阵、涧水潺潺的迎接之处,我整日漫步在白帝城边,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凉爽与宁静。

释义

“每到炎官张火伞”描绘了夏日酷热的景象,炎官即火神,火伞比喻烈日;“西山未当圣之清”则表达了西山以其清幽的环境,仿佛能抵御夏日的炎热,这里的“圣之清”是对西山清幽之美的赞美;“松风涧水相迎处”描绘了西山自然风光的美丽,松风与涧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白帝城边尽日行”则点明了诗人游赏的地点和持续的时间,表达了诗人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留恋。

赏析

这首诗以夏日西山的清幽为题材,通过对比夏日的酷热与西山的清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炎官张火伞”与“西山未当圣之清”的对比,既突出了夏日的炎热,又凸显了西山的清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松风涧水相迎处”一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诗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游历巴蜀地区时,唐代时期,巴蜀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皎然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崇尚禅意的诗人,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在游览西山时,他被这里的清幽环境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西山美景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皎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内心深处那份宁静与淡泊。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