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悼屈原
宋·文天祥
一生子木非知已,千载灵均是主盟。
渔父归来江渚上,只今谁识汨罗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后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译文
我一生中,子兰(屈原的政敌)并非我的知己;但千百年来,屈原(字灵均)却是文学与忠贞的主盟者,渔父从江上归来,如今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汨罗江畔屈原的深情与悲壮呢?
释义
一生子木非知已:子木,此处借指子兰,屈原的政敌,暗示文天祥自己一生中的遭遇,并未得到如子兰般小人的理解或支持。
千载灵均是主盟:灵均,屈原的字,此句赞扬屈原的文学成就和忠贞精神,历经千年仍被尊为文学与道德的主盟者。
渔父归来江渚上:引用《楚辞·渔父》中的典故,渔父象征那些超脱世俗、不问世事的人。
只今谁识汨罗情:汨罗江是屈原投江自尽之地,此句表达了对屈原悲壮情怀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当世无人真正理解屈原之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对屈原忠贞不渝精神的颂扬,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首句以“子木非知已”自喻,暗示自己在政治斗争中遭遇的误解和孤独;次句则高度赞扬屈原的文学成就和道德精神,将其视为千古楷模,后两句通过渔父归来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原悲壮情怀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当世无人真正理解屈原之情的无奈与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是对屈原的悼念,也是对自我命运的抒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危亡,文天祥作为抗元名臣,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坎坷,他深感自己虽忠诚不渝,却未能得到朝廷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与屈原的遭遇有着某种共鸣,他借悼念屈原之名,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忠贞精神的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