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灯火频挑只管残,雨声终夜恼空山”,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宿武阳即事》,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宿武阳即事
清·查慎行
灯火频挑只管残,雨声终夜恼空山。
乱离何处无烽火,漂泊谁人是故园。
行路艰难愁欲死,生涯萧索病相缠。
何时得遂归田计,月满松风径自闲。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授编修,后辞官归乡,查慎行学识渊博,诗才横溢,是清初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与朱彝尊、黄宗羲等齐名。
译文
灯火不停地挑动,却只能照亮那即将熄灭的残光;雨声整夜不息,扰得空山不得安宁,战乱频仍,哪里没有烽火连天;漂泊流离,又有谁还能找到故园?行路艰难,愁苦得几乎要死去;生活萧索,疾病又紧紧相缠,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在月满松风的小径上自在悠闲?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战乱时期漂泊流离、生活艰难的情景,首联通过“灯火频挑”和“雨声终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颔联则直接点出战乱和漂泊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艰难处境和愁苦心情,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期待。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和内心世界,首联的“灯火频挑”和“雨声终夜”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凄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颔联的“乱离何处无烽火”和“漂泊谁人是故园”则直接点出了战乱和漂泊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故园的深切思念,颈联的“行路艰难愁欲死”和“生涯萧索病相缠”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艰难处境和愁苦心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尾联的“何时得遂归田计”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期待,为诗歌增添了一丝希望和慰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查慎行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时局的艰难和人民的疾苦,他在漂泊流离的过程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满,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的艰难生活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就是对《宿武阳即事》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