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若是真个醉,皂白何须镜样明。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宋·释绍嵩

醉翁若是真个醉,皂白何须镜样明。

路入乱峰寻故事,水随天去入新程。

风吹落叶秋声急,月照孤松夜色清。

莫道山林无乐事,此中自有胜尘情。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时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释绍嵩的作品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

译文

如果醉翁真的醉倒了,那么是非黑白又何必像镜子一样分明呢?我沿着蜿蜒的山路探寻着往昔的故事,溪水随着天际流向新的旅程,秋风吹落树叶,声音急促,月光照耀着孤独的松树,夜色显得格外清幽,不要说山林里没有快乐的事情,这里自有超越尘世的美好情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醉翁在山林中漫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醉翁若是真个醉,皂白何须镜样明”以醉翁的形象引出主题,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后几句则通过描绘山林景色和秋夜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通过描绘醉翁在山林中漫步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美好愿景,首句以“醉翁”为引子,既点明了主题,又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后几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景色和秋夜氛围,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僧侣生活和山林隐逸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对尘世纷扰有着深刻的体悟和认识,他渴望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在山林隐逸的生活中,他感受到了自然美景的魅力和隐逸生活的乐趣,于是将这些感受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佳作,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美好愿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