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帽红尘媿子陵,绿蓑青笠晚寻盟。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渔父

宋·陆游

乌帽红尘媿子陵,绿蓑青笠晚寻盟。

沙边新涨渔舟活,林外斜阳鸟雀憎。

老去功名空自惜,年来人事不胜惊。

夕阳芦浦浑无语,独树寒汀略见情。

作者及朝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戴着乌帽的我,在这红尘俗世中感到愧对古代的隐士严子陵,傍晚时分,我穿上绿色的蓑衣,戴上青色的斗笠,去寻找与自然的盟约,沙滩上,新涨的水让渔舟更加生动;树林外,夕阳斜照,鸟雀似乎也因这美景而心生欢喜(此处“憎”或为反语,表达喜爱之情),年岁已老,对于曾经的功名我空自惋惜;近年来,人事变迁,让我心中不胜惊惧,夕阳下的芦苇水岸,我默默无语,只有那孤独的树影在寒冷的沙洲上,略微透露出一些情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自己晚年归隐田园、与自然为伴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乌帽红尘”与“绿蓑青笠”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官场世俗,后者则代表自然与自由,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赏析

陆游此诗以其晚年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高洁情怀,诗中“乌帽红尘媿子陵”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隐士严子陵的敬仰,也透露出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反思,而“绿蓑青笠晚寻盟”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面,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壮志难酬,晚年退居家乡,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晚年归隐田园、与自然为伴的心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