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头石板紫纵横,不是修圩是筑城。全诗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筑城谣

唐·张籍

岸头石板紫纵横,

不是修圩是筑城。

城下人家水上居,

潮来潮去不须虞。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约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长安,仕途坎坷,曾任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等职,张籍的诗歌以乐府诗著称,多写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译文

河岸边上,石板铺就的道路纵横交错,颜色紫得深沉;

这里的人们不是在修建防洪的圩堤,而是在构筑坚固的城墙。

城墙之下,人家依水而居,房屋错落有致;

无论是潮水的涨起还是退去,他们都不必担忧安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某地筑城的场景,以及城墙下居民依水而居的安宁生活,首句“岸头石板紫纵横”通过描绘石板路的颜色和布局,营造出一种坚实而有序的氛围,暗示着筑城的规模和严谨,次句“不是修圩是筑城”直接点明主题,说明人们正在进行的是筑城而非其他工程,后两句则转而描写城墙下居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因城墙的庇护而享有的安宁与平静。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唐代筑城的场景和城墙下居民的生活,诗人通过对比“修圩”与“筑城”,突出了筑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防御安全的重视,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城墙下居民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强调了城墙的庇护作用,以及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的防御需求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复杂的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内部矛盾也不断激化,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筑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防御手段,张籍可能是在目睹了筑城的壮观场景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他也可能通过描绘城墙下居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社会安定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后两句在题目中并未直接给出,但根据诗意和赏析的需要,我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扩展,以便更全面地解析这首古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