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知谁放在扶桑树,祗怪满溪烟浪红。
(注:“知谁放在扶桑树,祗怪满溪烟浪红”这两句并非原诗内容,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作为结尾的虚构创作,以展现一种意境上的延续与想象,原诗并无此两句,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设定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贾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贾岛,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以苦吟诗风著称,善于在诗中锤炼字句,追求意境的深远与独特,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丽脱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闲居之处少有邻居相伴,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园子,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上,僧人在月光下轻轻敲门,走过小桥,田野的景色便分列两边,搬动石头,仿佛触动了云层的根基,我暂且离去,但还会再来此地,不知是谁将那扶桑树放置于此,只觉满溪的烟波荡漾着红色的浪花,令人称奇。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凝幽居的静谧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前六句细腻地刻画了幽居的环境与氛围,后两句(虚构部分)则通过想象与象征,增添了诗意的深度与广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感慨与遐想。
赏析
贾岛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幽居的静谧、自然的美妙以及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清新脱俗的意境,尤其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更是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深邃的意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而虚构的结尾部分,则以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读者在品味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与追求。
创作背景
虽然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根据贾岛的生活经历与诗歌风格,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或隐居期间,对某位友人(李凝)的幽居生活有所感触,从而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对幽居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而虚构的结尾部分,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与情感深度,而加入的想象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