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

(注:“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并非直接出自苏轼的这首《浣溪沙》,而是后人根据苏轼的生活态度和作品风格提炼或化用的句子,用以形容苏轼豁达乐观、不拘小节的性格,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假想的“扩展版”《浣溪沙》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性格豁达,其作品多反映其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译文

细雨斜风带来了早晨的寒意,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柳树让晴朗的河滩显得更加妩媚,清澈的洛河流入淮河,水势渐渐变得浩渺无边。

午间,茶盏中浮着如雪般细腻的泡沫和乳白的茶水,我试着品尝着春天的新鲜蔬菜——蓼茸和蒿笋,在这人间,真正的美味是那份清淡的欢愉。

就算让我这个东坡老人没有肉吃,又怎能妨碍我像山简那样痛饮至醉如泥呢?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一句,体现了苏轼即便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乐观心态,享受生活的态度。

赏析

苏轼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景致,同时寓情于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一句,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也反映了其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通过对比“食无肉”的物质匮乏与“醉似泥”的精神自由,强调了精神世界的富足远胜于物质享受。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假想之作,但结合苏轼的生平,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被贬谪后的生活经历有关,苏轼一生多次遭贬,但他总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的体现,通过描绘一次与友人游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珍惜,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