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儒佳政万口傅,近世能吏了不关。的解释

生辉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赞能吏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文儒佳政万口傅,近世能吏了不关。

才大难用常嗟叹,道高易弃反招患。

青衫未脱弊已甚,白首虽新穷故在。

君不见萧曹丞相府,门前学步人成贯。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文儒之士的卓越政绩被万人口耳相传,而近世的能吏却与此毫不相干,才华横溢的人往往难以被重用,常常只能嗟叹不已;道德高尚的人反而容易被抛弃,反而容易招致祸患,青衫未脱就已经破旧不堪,白发虽新但贫穷依旧,你看那萧何、曹参的丞相府前,有多少人为了模仿他们的步伐而排成了长队。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文儒之士与近世能吏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诗人对才华横溢、道德高尚之士难以得到重用的感慨,诗中“文儒佳政万口傅”描绘了文儒之士因其卓越政绩而受到广泛赞誉的情景,而“近世能吏了不关”则揭示了近世能吏被忽视的现状,诗人进一步指出,才华横溢的人往往因为难以驾驭而被冷落,道德高尚的人则可能因为过于正直而遭到排斥,诗人以萧何、曹参的丞相府前人们争相模仿的情景作为反衬,强调了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忽视的现实。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扭曲态度,诗人通过描绘文儒之士与近世能吏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才浪费的深切忧虑,诗中语言平易通俗,但寓意深远,引人深思,诗人以萧何、曹参的丞相府前人们争相模仿的情景作为结尾,既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白居易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他深刻体会到了才华横溢、道德高尚之士难以得到重用的现实,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当时社会人才浪费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强烈控诉,通过这首诗,白居易表达了对真正有才能的人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