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行
宋·陈与义
顺流一日快舟行,薄暮风涛特地生。
水落岸沙痕渐出,云开天日影初明。
舟人指点惊鸥外,客子摇心落雁边。
此去未知归近远,万山青处一猿声。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他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影响,诗风清新明快,南渡后,历经战乱,诗风转为悲壮苍凉,成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其他两位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的诗歌在宋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译文
顺着水流,一日之间舟行迅速,傍晚时分,风涛突然猛烈起来,水位下降,河岸上的沙痕渐渐显露,云开雾散,天空和太阳的影子开始清晰,船夫指着惊飞的鸥鸟之外,我这个漂泊的旅人心中摇曳不定,如同落雁般孤独无依,此去不知归期是近是远,只听得万山青翠之中,传来一声猿啼。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行舟时遭遇风涛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归期的忧虑和漂泊无依的感慨,首联写顺流而行的畅快与傍晚风涛的突变,形成鲜明对比;颔联通过水落沙出、云开日明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天气的变化;颈联以船夫和客子的不同反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尾联则以猿声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未知归期的忧虑和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江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首联的“顺流一日快舟行”与“薄暮风涛特地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旅途的畅快,又预示了即将到来的困难,颔联的“水落岸沙痕渐出,云开天日影初明”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心情的微妙变化,颈联的“舟人指点惊鸥外,客子摇心落雁边”以船夫和客子的不同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以及客子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尾联的“此去未知归近远,万山青处一猿声”则以猿声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未来的忧虑和孤独感,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凄美的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当时他身处乱世,历经战乱和流离失所,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在江上行舟的过程中,他遭遇了风涛的突变,这更加触动了他的内心情感,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忧郁和孤独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陈与义在乱世中的漂泊无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才华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