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田家收获
唐·韦应物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
如何田舍翁,见此心悠悠。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他的诗作风格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作者简介
韦应物早年仕途较为顺畅,后因仕途失意而寄情山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农家几日得空闲,耕种从此又开始。
青壮劳力全在地,晒场打谷也整理。
归来常是黄昏后,牵牛饮水西涧边。
饥饿劳累不觉苦,喜看甘霖润心田。
粮仓没有隔夜粮,徭役还未曾停息。
不耕而食心自愧,俸禄出自乡亲田。
风伯只会吹丝线,哪懂织造多辛苦;
未曾亲手种桑麻,怎知农民惜物情?
为何田舍老农夫,见此情景心忧烦?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农家从耕种到收获的艰辛过程,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人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不耕而食的官员,对农民的同情和愧疚之情。“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两句,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那些只知享受成果而不理解劳动艰辛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田家收获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乐观,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刻体验了农民的喜怒哀乐,诗中“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等句,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劳作归来的疲惫与满足;“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则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风伯得丝那解织,未尝躬桑那解惜”两句,更是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诗人通过对比风伯(神话中掌管风的神)与农民的不同境遇,批判了那些只知享受成果而不理解劳动艰辛的人,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任苏州刺史期间,深入农村、了解民情后所作,当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韦应物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深感农民的不易与艰辛,于是写下了这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歌,通过这首诗,韦应物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与关怀,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