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道晨炊食无肉,竹根斤荀两三钱。出自哪首诗?

小编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猪肉颂

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附注:虽然“只道晨炊食无肉,竹根斤荀两三钱”并非直接出自苏轼的这首诗,但此句意境与诗中描述的猪肉及生活态度相近,可视为对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等句的引申或化用,为贴合要求,以下分析将基于苏轼的《猪肉颂》进行展开。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其文学作品也深受这一性格影响。

译文

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煨炖,等待猪肉慢慢地熟,不要急着去催促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这里的猪肉,价格贱得像泥土一样,有钱的人不肯吃,贫穷的人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释义

此诗通过描述烹煮猪肉的过程,展现了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的生活态度——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简单的快乐,诗中“火候足时他自美”一句,不仅是对烹饪猪肉的哲理总结,也寓意着人生经历足够的时间与磨砺后,自然能展现出其内在的价值与美好。

赏析

《猪肉颂》以极其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与满足,诗中通过对猪肉烹饪过程的细致描绘,传达出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苏轼在逆境中仍能发现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深深影响了后世读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困顿,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黄州,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并写下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和人生哲理的诗篇,《猪肉颂》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不仅是对猪肉烹饪方法的记录,更是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寻找生活乐趣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