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僮仆多饥色,目断茅檐半穗烟。的释义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踏雪冒寒烟。

心知僮仆多饥色,目断茅檐半穗烟。

忧国忧民真宰意,五言谁得似涪翁。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实际历史上杨万里虽有多首悯农诗,但此首为虚构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誉为“诚斋体”,他关心民间疾苦,作品中常有反映农民生活艰辛的内容,体现了其深厚的民本思想。

译文

稻田上的云层没有带来雨水,稻谷因此不够金黄;荞麦的花朵空开,早早地就遭遇了霜冻,我们已经准备好忍受饥饿度过这个残年,哪里还能承受踏着积雪、冒着寒烟的艰辛,心里清楚家中的僮仆大多面带饥色,远远望去,那简陋的茅屋檐下,只有半穗炊烟袅袅升起,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真正体现了上天赋予人的仁爱之心,在这五言诗中,谁又能比得上涪翁(杨万里自称)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农村因天灾导致的粮食歉收,农民生活困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中“心知僮仆多饥色,目断茅檐半穗烟”两句,直接点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切感知。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尤其是“心知僮仆多饥色,目断茅檐半穗烟”两句,情感深沉,画面生动,既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也体现了其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情怀,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杨万里悯农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模拟创作,但基于杨万里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可以想象这样的创作背景: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天灾不断,农民生活极为困苦,杨万里作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文学家,深入农村,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同情和忧虑,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民生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