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宋

作者:释宝印

空山无人水自闲,白云深处掩松关。

岩扉不掩自多趣,林影半开如画间。

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

心境澄明无挂碍,清风明月是吾伴。

作者简介

释宝印,宋代僧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时期,他是一位深居简出的僧人,擅长以诗寄情,表达自己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刻感悟,释宝印的诗作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禅意。

译文

空旷的山中没有人声,水自由自在地流淌,白云深处掩映着松树的关口,岩石的门扉没有遮掩,自然充满了趣味,林间的光影半开半合,如同画卷一般,我问那溪流为何始终沉默不语,它却让滩头的流水声代替佛来谈论,我的心境澄明没有挂碍,清风明月就是我的伴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空山、白云、松关、岩扉、林影等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超然的意境,诗人以“问渠何故终不语”设问,引出“却倩滩声替佛谈”的妙答,寓意着自然万物皆能传达佛法的真谛,无需言语,只需静心聆听。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空山无人水自闲,白云深处掩松关”描绘了空山的宁静与闲适,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岩扉不掩自多趣,林影半开如画间”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物的趣味与美感,颈联“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设问与妙答,巧妙地传达了自然与佛法的内在联系,尾联“心境澄明无挂碍,清风明月是吾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明与超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

创作背景

释宝印作为一位僧人,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宁静的夜晚,独自漫步于山间,聆听溪水潺潺、滩声阵阵,心中涌起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刻敬畏与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