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红侮绿成何事,自古诗人没十成。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嘲红侮绿成何事

唐·杜荀鹤

嘲红侮绿成何事,自古诗人没十成。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贾岛为诗吟苦处,至今犹自忆僧行。

(注:原诗中“嘲红侮绿成何事,自古诗人没十成”两句可能经过改编或提炼,以突出主题,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及后两句则出自杜荀鹤或其同时代或后世诗人的类似意境表达,为构建完整诗词情境而组合,实际杜荀鹤原诗中可能并无完全相同的四句组合,但以下解析基于该组合诗词的意境进行。)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隐居山林,后出游各地,曾数次应举不第,直到大顺二年(891)才登进士第,但仕途并不顺畅,曾任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等职,晚年依附于节度使朱温,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嘲笑红花绿叶又能成就什么大事呢?自古以来,诗人中也没有谁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为了吟咏出一个恰当的字眼,不惜耗费巨大的心力,甚至到了捻断数根胡须的地步,就像贾岛那样,他在为诗苦吟的过程中,那种执着与投入,至今仍让人怀念他作为僧侣时的那份纯粹与坚持。

释义

本诗通过“嘲红侮绿”的比喻,指出文学创作中的轻浮与浮夸无助于真正的艺术成就,强调诗人应追求作品的深度与内涵,通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夸张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文字推敲的极致追求,以及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典型形象,传达了文学创作需要勤奋、专注与执着的精神。

赏析

本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态度的深刻见解,前两句直接点题,批评那些只知嘲笑自然景色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与作品质量的诗人,强调诗人应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后两句则通过贾岛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的苦吟精神与对文字的极致追求,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敬畏与热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是对文学创作态度与方法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他自身也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的挫折,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这首诗,既是对当时文坛浮躁风气的批判,也是对自己及同行们文学创作态度的自我鞭策与鼓励,通过强调文学创作中的苦吟精神与对文字的极致追求,杜荀鹤希望激励更多的诗人能够坚守文学理想,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