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嘲鲁儒
唐·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嘲鲁连子,笑鲁儒,
一似老夫堪笑死,万方口业拙谋生。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闻名于世,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奔放,想象丰富,语言自然流畅,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后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瑰丽,风格奔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鲁国的老先生谈论五经,白发苍苍却只会死抠字句,问他治国安邦的策略,他却茫然无知如同坠入烟雾之中,脚上穿着远游鞋,头上戴着方山巾,慢吞吞地走在直道上,还没走就尘土飞扬,秦朝的丞相府,不重视穿着宽袍大袖的人,你既不是叔孙通,与我本来就不是同路人,时事尚且不了解,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耕田吧,嘲笑鲁仲连,讥讽鲁儒,就像我这个老夫一样可笑至极,只会用嘴巴说话却拙于谋生。
释义
这首诗通过讽刺鲁国的老先生(儒生)来批判当时社会上那些空谈经义、脱离实际的儒生,李白认为这些儒生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对国家大事一无所知,只会死抠书本上的字句,缺乏实际能力和治国安邦的策略,李白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儒生的不屑和嘲讽,以及自己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个性。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犀利的语言,对鲁国的老先生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李白通过描绘儒生的外貌、行为和言论,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虚伪和无知,李白也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儒生的不屑和嘲讽,以及自己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个性,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有关,在盛唐时期,虽然社会繁荣、文化昌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一些儒生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却缺乏实际能力和治国安邦的策略,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李白作为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批判精神的诗人,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李白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个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包含了“一似老夫堪笑死,万方口业拙谋生”这两句,但根据现有的李白诗集和研究资料,这两句可能并非原诗中的完整表述或可能存在版本差异,在解读和赏析这首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得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