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醉梦
唐·白居易
老来只愿酒难醒,酒力才醒梦便惊。
长夜漫漫无眠意,孤灯寂寂照寒庭。
浮生若梦皆成幻,世事如烟总未明。
醉眼朦胧看世界,何须清醒问枯荣。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非白居易真实作品,但风格贴近唐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年老之时只愿沉醉在酒乡难以醒来,每当酒力稍退,梦境便如惊雷般将我唤醒,长夜漫漫,我毫无睡意,只有一盏孤灯静静地照耀着寒冷的庭院,人生如梦,一切皆是虚幻,世事如烟,总是难以看清,醉眼朦胧中看这个世界,又何必清醒地去追问草木的荣枯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年老时沉醉于酒乡,不愿醒来,以及酒醒后梦境破碎的无奈,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虚幻,诗人也通过“长夜漫漫”、“孤灯寂寂”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助。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酒醒与梦惊、长夜与孤灯、浮生与世事等相对立的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张力,诗人也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人生的无常与虚幻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结尾处用“醉眼朦胧看世界,何须清醒问枯荣”一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模拟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妥协,在晚年的白居易看来,人生或许就像一场梦,而梦醒之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寂寞,他选择用酒来麻痹自己,用醉眼去看这个世界,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