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得银河乾见底,却将什么作丰年。的解释

生辉5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漏得银河乾见底,却将什么作丰年”,这句诗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浯溪赋别》,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浯溪赋别》

宋·杨万里

君不见,湘江东西万山赤,浯溪南来千丈碧。

水石相遭各妩媚,山花野草皆颜色。

元子作赋如作歌,自谓此诗传不讹。

至今石刻在溪上,谁读此诗泪不干。

我今到此读一过,却笑元子空悲叹。

君不见,当年翟义起东郡,汉家天子都不问。

更遣中官持汉节,送与翟义作军饷。

又不见,当年黄巢起山东,天子却向成都走。

纵有元子诗千首,可能回得天子车。

我今到此更惆怅,却怪元子太悽怆。

君不见,蜀中盗贼如麻螟,关中饥民相食尽。

漏得银河乾见底,却将什么作丰年。

不如且买浯溪酒,醉卧浯溪云影间。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被誉为“诚斋体”。

译文

(部分译文,重点翻译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你不见那湘江两岸万山红遍,唯独浯溪从南面流来,碧绿千丈,山水相遇,各自妩媚,山花野草也都增添了色彩,元结(即元子)曾在此作赋如歌,自称此诗能传世无误,但如今我读到这首诗,却笑元结空自悲叹,你不见那蜀中盗贼如麻,关中饥民相食殆尽,仿佛银河之水都已漏干,这样的年景怎能称作丰年?不如买些浯溪的酒,醉卧在浯溪的云影之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元结悲叹的反思,诗人认为,尽管元结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悲叹无法改变大局,诗人以蜀中盗贼横行、关中饥民相食的残酷现实为例,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无能,诗人以醉卧浯溪云影间的洒脱态度,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超脱。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对比和反问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和强烈,诗人通过对元结悲叹的反思,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忧虑和对统治者无能的讽刺,诗人以醉卧浯溪云影间的洒脱态度,展现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超脱,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游览浯溪时所作,当时,南宋社会动荡不安,外有金兵侵扰,内有盗贼横行,民不聊生,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和无奈,在游览浯溪时,他读到了元结在此留下的诗篇,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浯溪赋别》,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治者无能的讽刺,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就是对《浯溪赋别》这首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