姮娥唤入广寒殿,诏许捣药不许尝。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附加诗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融入意境)

姮娥唤入广寒殿,诏许捣药不许尝。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原诗部分)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附加诗句)

嫦娥被召唤进入广寒宫,玉帝允许她捣药但不允许品尝。

释义

(原诗部分)

描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因战乱导致的家书难通、亲人音讯全无的无奈与悲哀。

(附加诗句)

此句通过嫦娥被召入广寒宫捣药却不得品尝的情境,暗喻了某种高洁或孤寂的生活状态,以及虽有机会接近但无法真正享受或实现的遗憾。

赏析

原诗《月夜忆舍弟》以白描手法,通过描绘秋夜月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尤为脍炙人口,既写出了节候特征,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附加的诗句“姮娥唤入广寒殿,诏许捣药不许尝”则以一种神话般的意境,增添了整首诗的神秘色彩和深远寓意,嫦娥作为古代神话中的美丽形象,被赋予了高洁、孤寂的特质,而“捣药不许尝”则暗示了某种无法触及的幸福或满足,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当时,杜甫身处战乱之地,与家人音信隔绝,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通过描绘秋夜月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深深眷恋,而附加的诗句“姮娥唤入广寒殿,诏许捣药不许尝”则可能是诗人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或表达某种深层寓意而加入的,与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相得益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