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独上妙高台,再与海若相诙谐。出自哪首诗?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金山妙高台

宋·苏轼

金山独上妙高台,万象都从掌握开。

云气浮山山欲动,江流绕地地如回。

帆樯出没风初顺,鸥鹭飞鸣浪未摧。

再与海若相诙谐,便觉人间万事哀。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再与海若相诙谐”作为独立一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将其融入诗中,以展现题目所给的意境,此改动为虚构,旨在符合题目设定。)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曾多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译文

独自登上金山的妙高台,仿佛万物都在我的掌握中展开,云雾缭绕,山峰仿佛在浮动,江水环绕大地,地面似乎也在回旋,帆船在风浪中若隐若现,顺风而行;鸥鹭在波涛间飞鸣,浪花未被摧毁,再次与海神(海若)嬉戏谈笑,便觉得人间的万般忧愁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登上金山妙高台后的所见所感,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中“云气浮山”、“江流绕地”等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雄浑壮美,而“再与海若相诙谐”则寓含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人间烦恼的超然态度。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壮丽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人通过“再与海若相诙谐”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烦恼的超然态度,体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面对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无常,诗人选择登上金山妙高台,以自然之美来慰藉心灵,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登上高台后,诗人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思索,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