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严子陵
唐·罗隐
七里滩头水长流,
严陵垂钓碧云秋。
同学书生已冕旒,
未将换与一羊裘。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约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于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译文
七里滩头的江水不停地流淌,
严陵在此垂钓,碧云悠悠映秋光。
昔日同窗的书生已经头戴皇冠,
他却不愿用高官厚禄来换取身上这件破旧的羊裘。
释义
七里滩:即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为富春江的一段,风景秀丽,是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地。
严陵:即严子陵,东汉初年隐士,与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出仕,隐居在富春江畔垂钓。
冕旒:古代帝王戴的礼帽,这里代指高官显贵。
羊裘:羊皮做的衣服,这里指严子陵隐居时所穿的破旧衣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严子陵隐居垂钓的描绘,赞美了他不慕名利、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首句“七里滩头水长流”,以景起兴,既描绘了严子陵隐居地的自然风光,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次句“严陵垂钓碧云秋”,直接点出严子陵的形象,他在碧云秋水中垂钓,显得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后两句“同学书生已冕旒,未将换与一羊裘”,通过对比手法,将严子陵与昔日同窗、现已位极人臣的书生进行对比,突出了严子陵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可贵品质,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和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赞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