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七月八月看巧云,三更四点接秋萤。
河出昆仑江出岷,风吹不断浪花春。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刘禹锡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朗州等地多年,他的诗文创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雷鸣般轰鸣而来,浪头高达数丈,触山而回,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入海门,卷起沙堆如同雪堆一般,七月八月是观赏巧云的时节,三更四点时,秋夜的萤火虫与之相接,黄河发源于昆仑山,长江发源于岷山,风吹不断那浪花,仿佛春天永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前两句写八月涛声轰鸣,浪头高耸,触山而回,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后两句则通过“河出昆仑江出岷”的描绘,展现了黄河、长江的源远流长,以及“风吹不断浪花春”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春天般永恒美好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同时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前两句通过“吼地来”和“触山回”的描写,将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则通过“河出昆仑江出岷”的壮阔背景,以及“风吹不断浪花春”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力的深刻感悟和对春天般永恒美好的追求,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被贬朗州等地多年之后,虽然政治上遭遇挫折,但刘禹锡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他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力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钱塘江潮的赞美,更是刘禹锡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在逆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