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晒衣晡褶衣,柳箱布襆自携归。的释义

生辉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晒衣曲

唐·王建

亭午晒衣晡褶衣,柳箱布襆自携归。

身轻礼薄谢天子,才力不及卢延徽。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唐代著名诗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生活困顿,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晚年退居咸阳,王建的诗作题材广泛,以乐府诗著称,善于描写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朴实自然。

译文

正午时分晾晒衣裳,傍晚时分又收起折叠好的衣服,用柳条编织的箱子和布制的包裹自己带着回家,我自知才疏学浅,礼数不周,难以报答天子的恩德,我的才能也远远比不上卢延徽(唐代著名文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晒衣、收衣、携归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自己才学不济、难以报答朝廷恩德的谦逊和自责,诗中“亭午晒衣晡褶衣”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柳箱布襆自携归”则展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自嘲,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谦逊评价。

赏析

这首诗以日常琐事入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晒衣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自己简朴、谦逊的生活态度,后两句的自嘲和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学的清醒认识和谦逊精神,这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在王建的诗歌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其诗歌的朴实自然和贴近生活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仕途经历有关,王建虽然曾入仕为官,但仕途并不顺畅,多次遭贬谪,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可能对自己的才学和仕途产生了深深的反思和自责,这首诗通过晒衣这一日常琐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学不济、难以报答朝廷恩德的谦逊和自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晒衣曲》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反映日常生活和情感态度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谦逊、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自己才学的清醒认识,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