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眺
唐·刘禹锡
一览亭前山月明,志功堂下大江横。
孤帆遥映烟霞色,万籁俱寂听水声。
夜色苍茫人独立,秋心寥落意难平。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清。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刘禹锡并未创作过此诗。)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站在一览亭前,只见山间的月亮分外明亮;志功堂下,大江横流,气势磅礴,远处的一叶孤帆在烟霞中若隐若现,四周万籁俱寂,只能听到潺潺的水声,夜色苍茫中,我独自站立,心中秋意寥落,思绪难平,不知何时才能归隐到那青山之外,享受月满松风、小径清幽的宁静生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眺望远方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一览亭前山月明,志功堂下大江横”以宏大的景象开篇,展现了自然之美;颔联“孤帆遥映烟霞色,万籁俱寂听水声”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神秘;颈联“夜色苍茫人独立,秋心寥落意难平”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尾联“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清”则寄托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山月明”、“大江横”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辽阔;而“孤帆”、“万籁俱寂”等细节描写,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在颈联中,诗人以“夜色苍茫人独立”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而“秋心寥落意难平”则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愁绪与不安,尾联则以一种超脱的口吻,寄托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仕途不顺、心情低落之时,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与世俗的纷扰,诗人内心感到疲惫与迷茫,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独自登上一览亭,眺望远方的大江与山月,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归隐的念头,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化作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虽然这首诗并非刘禹锡的真实作品,但它却很好地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心态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