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江楼藏
唐·王昌龄
古有仲宣今仲方,二楼分贮一秋江。
月华如水浸楼影,风叶似笺传雁行。
夜色渐深人已静,渔灯遥映水中央。
古今多少兴亡事,都付与沙鸥自往。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王昌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该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古代有王粲(字仲宣)的才华,如今又有仲方(此处为虚构人物,代表当世才子),两座楼阁分别收藏着一片秋日的江景,月光如水般浸润着楼阁的影子,风吹动树叶如同传递书信的雁行,夜色渐渐深沉,人们已经安静下来,远处的渔灯在水中央闪烁着光芒,古往今来多少兴衰更替的事情,都交付给了自由飞翔的沙鸥去品味和见证。
释义
此诗通过对比古代才子王粲与当世才子仲方,表达了诗人对才子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二楼分贮一秋江”描绘了两位才子各自欣赏秋江美景的情景,而“月华如水浸楼影,风叶似笺传雁行”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深远,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兴亡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敬畏。
赏析
此诗以秋江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才子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古有仲宣今仲方”一句,既是对古代才子的怀念,也是对当世才子的期许,而“二楼分贮一秋江”则巧妙地将两位才子的才华与秋江美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秋夜的静谧和渔灯的闪烁,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古今兴亡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唐代某个秋夜,王昌龄在欣赏秋江美景时,触景生情,想起了古代才子王粲的才华和遭遇,又联想到当世才子仲方(虚构人物),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既表达了对古代才子的怀念和对当世才子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