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事
唐·王昌龄
胡烽不断接燕山,
蓟北频惊汉月寒。
万里长征人未还,
只愿边头长无事,
扡耒耕云且吾志。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常见王昌龄边塞诗风格虚构之作,因实际王昌龄诗集中并无完全对应此关键词的完整诗句,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以展示如何对一首古诗进行全面分析。)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边疆的烽火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燕山之畔,
蓟北之地频繁传来警报,让汉家明月也显得寒冷凄凉。
万里长征的将士们还未归来,
我只愿边疆能够长久太平无事,
拿起农具耕作于云间,这才是我真正的志向。
释义
此诗描绘了边疆战事的频繁与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首句“胡烽不断接燕山”描绘了边疆烽火连天的景象,次句“蓟北频惊汉月寒”则通过“汉月寒”的意象,传达出战争给边疆带来的凄凉与恐惧,三、四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只愿边头长无事”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征将士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望,末句“扡耒耕云且吾志”则以耕作云间的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理想的归宿,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赏析
此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边疆战事的残酷与频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胡烽不断”、“蓟北频惊”等词句,生动地刻画了边疆战事的紧张与激烈,而“汉月寒”的意象则巧妙地传达出战争给边疆带来的凄凉与恐惧,诗人以“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之情,表达了对远征将士的深切同情与哀悼,同时以“只愿边头长无事”的祈愿,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向往,末句“扡耒耕云且吾志”则以耕作云间的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理想的归宿,既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高洁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虚构之作,但可借鉴王昌龄边塞诗的创作背景进行解析,王昌龄生活在唐代边塞诗风盛行的时期,他亲身经历了边疆战事的残酷与频繁,对边疆将士的苦难与牺牲有着深刻的感受,他的边塞诗往往以边疆战事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与将士的英勇,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将士的同情,此诗虽非王昌龄原作,但可视为其边塞诗风格的体现与延伸,通过虚构的情境与词句,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