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朝代:宋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欲知圣处真消息,不是原夫一两联。
心到眼到口到处,方知学问无尽头。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欲知圣处真消息,不是原夫一两联”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了合理的创作性添加,以展现这两句在诗中的意境。)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要想知道圣人的真正学问和精髓,并不是仅仅通过一两句诗或联语就能领悟到的,只有用心去学,用眼去看,用口去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无穷无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和源头的活水,比喻了学问的深厚和不断更新的重要性,后两句“欲知圣处真消息,不是原夫一两联”则强调了学习圣人之道不能仅凭表面的文字或一两句诗,而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以景喻理,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前两句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和天光云影的闪耀,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学问的纯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强调,突出了学习圣人之道需要深入和全面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学问的积累和更新,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观察自然景象时,触景生情,联想到学习之道,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圣人之道和追求学问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也鼓励人们要用心去学、用眼去看、用口去读,不断追求学问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