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子夜歌

唐·李贺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秋。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7年,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自幼聪颖,七岁能诗,但一生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李贺的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后世称其为“长吉体”,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追求独特,风格瑰丽奇特,有“诗鬼”之称。

译文

一声声哀怨的啼鸣能让人心生忧愁,整夜不停,直到天明也未停歇。

(那啼鸣的鸟儿)仿佛能懂得用飞花来遮掩日月的光芒,却全然不知天地间已然是清爽的秋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夜晚传来的声声哀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首句“一声能遣一人愁”直接点出主题,即这哀鸣声具有引发人愁绪的力量,次句“终夕声声晓未休”进一步强调这哀鸣声持续不断,直至天明,暗示诗人内心的愁苦难以排解,整夜无眠,后两句则通过鸟儿的行为(用飞花蒙日月)与无知(不知天地有清秋)的对比,暗喻诗人虽有才华,却难以被世人理解,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声写情,通过哀鸣声这一具象化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前两句直接描写哀鸣声对人的影响,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象征,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贺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李贺一生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生活也常陷入困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可想而知,这首诗通过描写夜晚传来的声声哀鸣,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鸟儿的行为与无知的对比,也暗示了诗人虽有才华,却难以被世人理解与赏识的孤独与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