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还了君王采香径,须饶老子苧罗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还了君王采香径,须饶老子苧罗人。
作者及朝代: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
作者简介:
罗隐自幼聪颖,但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他的诗文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也擅长咏史和抒情,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国家兴亡自有其时机和命运,吴国人何必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真的能够颠覆吴国,那么越国后来灭亡又是谁的责任呢?浣纱的春水急匆匆地流淌,似乎也在为这不平之事发出声音,归还了君王曾经漫步的采香径,还是要饶恕我这个苧罗山下的人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反问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国家兴亡自有其内在的原因和时机,不应将责任归咎于个人,如西施这样的弱女子,他也通过描绘浣纱春水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平之事的感慨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历史上关于西施的传说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诗人通过反问和讽刺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国家兴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兴衰无常,诗人通过对西施传说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还了君王采香径,须饶老子苧罗人”这句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单独引用或传抄,但它实际上是整首诗中的一部分,在理解和赏析这句诗时,需要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