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罗隐
霸越亡吴未害仁,不妨报国并酬身。
功成自合归东去,何事君王苦问臣。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译文
消灭越国、灭亡吴国的勾践并未损害他的仁义之名,同样,李愬(此处借指李愬或类似忠勇将领)不妨在报国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抱负,功成名就之后自然应当归隐东去,为何君王还要苦苦追问臣子的去留呢?
释义
首句“霸越亡吴未害仁”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故事为例,说明即使手段强硬,只要目的正义且最终造福百姓,就不失为仁德之举,次句“不妨报国并酬身”则直接点明主题,认为为国效力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第三句“功成自合归东去”表达了功成身退的理想,暗示了作者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由的向往,末句“何事君王苦问臣”则是对君王不放手、不理解臣子心意的微妙讽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忠勇将领李愬(或泛指忠臣)的赞美和对君王不放手臣子归隐的不满,诗中“霸越亡吴未害仁”一句,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现实政治中忠臣行为的肯定,强调了目的正义的重要性,而“不妨报国并酬身”则体现了作者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视,认为为国效力与实现个人抱负并不冲突,最后两句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对君王不放手臣子归隐的批评,以及对臣子自由选择的尊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自身的经历有关,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举,晚年虽得吴越王钱镠赏识,但内心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由的向往并未改变,在这首诗中,他借李愬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忠臣行为的赞美和对君王不放手臣子归隐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