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变体(含关键词)
六年三度过兰溪,总是残春首夏时。
山色镜中看未足,又听鲤鱼跃滩声。
(注:此变体为根据关键词及原诗意境创作,非戴叔伦原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戴叔伦(约732年-约789年),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唐代中期官员、诗人,他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戴叔伦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悠闲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风格清丽婉曲,他的部分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译文
(以变体为例)
六年间我曾三次经过兰溪,总是在晚春到初夏的时节。
那山中的景色在如镜的水面上看也看不够,半夜里又听到鲤鱼跃上滩头的声音。
(原诗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跃上溪头浅滩。
释义
变体诗通过“六年三度过兰溪,总是残春首夏时”表达了诗人对兰溪的频繁造访和对这一时节景色的喜爱,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兰溪的美景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原诗则通过描绘兰溪的山水景色和鱼跃滩头的生动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
赏析
变体诗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关键词“六年三度过兰溪,总是残春首夏时”,使诗歌更加具有个人色彩和纪念意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兰溪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热爱。
原诗则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和热爱,诗人通过描绘兰溪的山水景色和鱼跃滩头的场景,将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关于变体诗的创作背景,虽然并非戴叔伦原作,但可以推测是后人根据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和关键词“六年三度过兰溪,总是残春首夏时”进行创作的,它可能反映了诗人或创作者对兰溪的深厚情感和多次造访的经历。
而原诗《兰溪棹歌》则是戴叔伦在游历兰溪时所作,兰溪位于今浙江省兰溪市境内,风景秀丽,山水相依,诗人在游历过程中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通过描绘兰溪的山水景色和鱼跃滩头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