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持一节湖南去,政是三湘鴈北征。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钱起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又持一节湖南去,政是三湘鴈北征。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郎,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内容较为空泛,但部分作品如《湘南逢雁》等,仍写得情真意切,极富艺术感染力。

译文

湘江两岸斑竹枝枝,锦翅鹧鸪振翅高飞。

我又要手持符节前往湖南,却正好赶上大雁北归的时刻。

释义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描绘了湘江两岸斑竹丛生、鹧鸪飞翔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又持一节湖南去,政是三湘鴈北征”则表达了诗人即将再次踏上前往湖南的旅程,而此刻正逢大雁北归,不禁触景生情,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斑竹、鹧鸪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乡愁氛围,诗人以“又持一节湖南去”表达了自己即将再次踏上征途的无奈与不舍,而“政是三湘鴈北征”则巧妙地借大雁北归之景,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钱起在仕途不顺、多次赴试落第后,再次被朝廷任命为湖南某地官职时所作,诗人面对即将再次远离家乡、踏上征途的现实,心中充满了无奈与不舍,他也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迷茫与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借湘江之景、大雁之征,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湘南逢雁》是钱起在仕途不顺、即将再次远离家乡时创作的一首佳作,诗人通过描绘湘江两岸的自然景物和大雁北归之景,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