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终南山隐士(一作赠隐者)》,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赠终南山隐士(一作赠隐者)
唐 杜牧
紫芝白鹿隐山阴,
四海求来似陆沉。
一夜飞度镜湖月,
高帝子孙谁宿德,
翰林风月得先生。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为便于解析,这里将关键词所在的两句单独列出,实际上这两句在诗中连续出现,但原诗还有其他内容,为保持完整性,我提供了全诗,但解析将主要围绕关键词所在的两句进行。)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写山水景物、爱情生活、历史题材等,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他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顺畅,他的诗歌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杜牧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关键词所在两句的译文)
高帝的子孙中谁还有宿德(指高尚的品德和古老的门第),
翰林中的风月(指文学才华和风流韵事)都归了先生您。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牧对隐士的赞美和敬仰,高帝子孙通常指皇室后裔或贵族子弟,但在这里杜牧用“谁宿德”来反问,暗示在当世已经很难找到具有高尚品德和古老门第的人了,而“翰林风月得先生”则是对隐士的赞誉,认为他的文学才华和风流气质在翰林(唐代官署名,负责起草诏书等)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赏析:
这两句诗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隐士的高尚品质和文学才华,杜牧通过赞美隐士来反衬当时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诗也体现了杜牧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他认为真正的文学才华应该像隐士一样超脱世俗、独立不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游览终南山时遇到一位隐士有感而发创作的,终南山是唐代著名的隐逸之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隐居避世,杜牧在游览过程中遇到了这位隐士,被他的高尚品质和文学才华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牧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晚唐时期文人墨客对理想人格的普遍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