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兴亡何处问,一生奔走几时休。的释义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水吟

唐·戴叔伦

身在三湘四水愁,

行吟年复又年秋。

更将雅意凌云笔,

醉折奇花五色笺。

谩道诗成无笔力,

从来才大难为用。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兴发只因水畔石,

闲来还忆月中楼。

六代兴亡何处问,

一生奔走几时休。

作者及朝代

戴叔伦(732年-789年),字幼公,唐代诗人,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市)人,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的诗多抒发身世之感,反映社会现实,题材广泛,风格独特。

作者简介

戴叔伦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即有才名,他的诗歌以五言律诗见长,内容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他的诗作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深受后人喜爱,戴叔伦还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曾任地方官职,致力于改善民生,但在仕途上并不十分顺利。

译文

身处三湘四水之地,满心愁绪,年复一年地行吟于此,拿起凌云之笔,抒发高雅之意,醉后折下五色笺纸来书写诗篇,不要说我的诗作没有笔力,自古以来才华横溢的人总是难以被重用,为了吟安一个字,我常常捻断数根胡须,灵感常常因水畔的石头而触发,闲暇时还会想起月中的楼阁,六代的兴亡又能向何处询问呢?我一生奔波劳碌,何时才能停歇?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三湘四水之地行吟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身世之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六代兴亡何处问,一生奔走几时休”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六代的兴亡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而诗人自己的一生奔波则反映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行吟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在三湘四水之地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展现了他对身世之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特别是“六代兴亡何处问,一生奔走几时休”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戴叔伦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创作的,他身处三湘四水之地,面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通过行吟的方式,抒发自己对身世之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时的普遍心态和情感体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