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义概丝纶语,长挂巴山月半轮。的解释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巴山夜月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仁心义概丝纶语,长挂巴山月半轮。

孤影茕茕寒夜永,清光皎皎照离人。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仁爱与正义的言辞如同丝织的纶巾般高雅,长久地悬挂在巴山那半轮明月之下,孤独的身影在寒冷的夜晚显得格外孤单,而那清亮的光辉则皎洁地照耀着远离家乡的人。

释义

“仁心义概丝纶语”描绘了诗人内心对于仁爱与正义的崇尚,以及他言辞的高雅与庄重。“长挂巴山月半轮”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巴山的半轮明月,来象征这种精神品质的永恒与不朽。“孤影茕茕寒夜永”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与寒冷中的坚守,“清光皎皎照离人”则通过月光的照耀,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仁心义概”为核心,通过“丝纶语”与“巴山月”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的赞美与追求,前两句以宏大的叙事开篇,将仁爱与正义的精神与巴山的明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后两句则转而描写个人的孤独与思念,通过“孤影”与“清光”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对美好情感的执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高尚品德的颂扬,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远离家乡之时,李商隐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与挫折,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多次被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于仁爱与正义的追求更加坚定,同时也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家乡,巴山作为他贬谪途中的一处风景,成为了他寄托情感与理想的重要载体,这首诗通过描绘巴山的明月与个人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的坚守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