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非侠非狂非逸民,读书谋国不谋身。
生逢尧舜君如此,便拟捐身岂顾勋。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诗歌多抒发抑郁、感伤之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瑰丽多姿,形象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我既不是侠客,也不是狂士,更不是隐逸山林之人,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报效国家,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生在这样的尧舜之世,遇到如此贤明的君主,我便打算捐弃个人的一切,哪里还会顾及个人的功勋呢?
释义
非侠非狂非逸民:表明自己既不是行侠仗义之人,也不是行为放荡不羁的狂士,更不是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逸民。
读书谋国不谋身:强调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得失。
生逢尧舜君如此:形容自己所处的时代如同上古的尧舜之世,君主贤明。
便拟捐身岂顾勋:表示愿意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而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功勋和名利。
赏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抒发自己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的佳作,首句“非侠非狂非逸民”以三个否定词开篇,鲜明地勾勒出诗人既非传统意义上的侠客、狂士,也非隐逸山林之士的形象,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次句“读书谋国不谋身”则直接点明了诗人读书的目的,即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非个人的私利,展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后两句“生逢尧舜君如此,便拟捐身岂顾勋”则进一步升华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所处时代的赞美和对君主的忠诚,以及愿意为了国家牺牲一切的决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龚自珍中年时期,当时清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龚自珍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之际,自己应该承担起报效国家的责任,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愿意为国家牺牲一切的决心,同时也寄托了对君主贤明、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龚自珍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爱国情怀,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