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孟郊
刑书夜诵端何苦,诗句春来想不平。
磨砻砥砺见切玉,独惜良工不得名。
作者及朝代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羁旅漂泊,屡试不第,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终于进士及第,但仕途并不顺畅,曾任溧阳尉、河南水陆转运从事等职,晚年生活依然困顿,孟郊的诗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擅长五言古诗,以苦吟著称,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作者简介
孟郊一生坎坷,性格耿介,诗多抒发穷愁不遇之感,与贾岛齐名,为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善于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细节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孟郊的诗作在当时虽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认为他是唐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译文
在夜晚苦读刑法典籍究竟是为了什么辛苦?春天到来时心中想起那些不平的诗句,就像磨刀石磨砺刀刃能切玉一样,只可惜那些技艺高超的工匠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名声。
释义
首句“刑书夜诵端何苦”表达了诗人对研读刑法典籍的辛苦与不解;次句“诗句春来想不平”则透露出诗人对春天到来时心中不平之感的回忆与抒发,后两句“磨砻砥砺见切玉,独惜良工不得名”以磨刀石比喻自己的才华与努力,感叹那些技艺高超的工匠(比喻有才华的人)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名声与认可。
赏析
这首诗以刑书与诗句为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不平,首句以“刑书夜诵”的辛苦反衬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次句则以“诗句春来”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对不平之事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比喻与感叹,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能得到认可的遗憾与不平,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孟郊苦吟诗风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孟郊的仕途不顺和个人经历有关,孟郊早年生活贫困,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及第,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年),他才终于进士及第,即使进士及第,他的仕途也并不顺畅,曾任溧阳尉、河南水陆转运从事等职,但并未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孟郊可能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以及对才华未能得到认可的遗憾,这首诗也反映了孟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