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桂江寄答张五
唐·宋之问
身在三湘四水间,
行吟年复年。
滞迹远于蓟北,
萦情明发睹归船。
顷逢桂江双鲤鱼,
殷勤两寄尺素书。
唯应洞庭水,
万里送离居。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阳尉、右拾遗、越州长史等职,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的诗作讲究声律,辞藻华丽,多歌功颂德之作,但也有部分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
译文
我身处在三湘四水的偏远之地,年复一年地吟诗抒怀,我的足迹远离了北方的蓟州,心中却时刻萦绕着对家乡的思念,每当清晨看到归船,便更加渴望回到故乡,不久前,我在桂江边遇到了两条鲤鱼,它们似乎懂得我的心意,殷勤地带来了远方的书信,只有那浩渺的洞庭湖水,能够承载我无尽的离愁,将这份思念送到万里之外的居所。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三湘四水”、“蓟北”、“归船”等意象,描绘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渴望,而“顷逢桂江双鲤鱼,殷勤两寄尺素书”一句,则以鲤鱼传书的神话传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偏远之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鲤鱼传书的神话传说,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色彩,诗中的“洞庭水”意象,不仅象征着诗人无尽的离愁,也寓意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卷入宫廷斗争而被贬至偏远之地,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诗歌,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