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宋·辛弃疾
霅川公子岂凡材,曾向金门献赋来。
万里云霄初得路,一官江海便忘回。
邦人宁卧文江路,莫放今侯霅川去。
他日寄书频问讯,东风回首柳生梅。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霅川的公子哪里是平凡之辈,他曾向朝廷的金门献上辞赋,万里云霄的道路刚刚起步,一官之任在江海之间便忘却了归途,邦国的百姓宁愿躺在文江路上,也不愿让如今的霅川公子离去,将来寄书时请频繁地询问消息,东风回首时柳树已生新芽,梅花也已绽放。
释义
这首诗是辛弃疾为送别友人陆务观(陆游)而作,诗中赞美了陆务观的才华和志向,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并寄托了对友人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邦人宁卧文江路,莫放今侯霅川去”两句,表达了当地百姓对陆务观的深厚感情,希望他不要离开,继续为地方造福。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赞美陆务观的才华和志向,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万里云霄初得路,一官江海便忘回”两句,既展现了陆务观的远大前程,又暗含了对友人可能因仕途而忘却初心的担忧,而“邦人宁卧文江路,莫放今侯霅川去”两句,则直接表达了百姓对陆务观的留恋和不舍,情感真挚动人,整首诗在表达送别之情的同时,也寄寓了对友人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辛弃疾和陆游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们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恢复中原、抗击金国的侵略,由于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妥协政策,他们的志向始终未能实现,在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送别陆游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切和忧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之作,更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