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舫鸣钲野寺钟,暮声惊破翠烟重。的释义

春秋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暮吟

唐·韦庄

画舫鸣钲野寺钟,暮声惊破翠烟重。

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和个人流离失所之感,风格清丽温婉,情感真挚深沉,韦庄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画舫上传来了响亮的铜铃声,与远处寺庙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傍晚时分,这突如其来的声音穿透了重重翠绿的烟雾,水边开始有灯火闪烁,人们逐渐行走于夜色之中,而天空中,一弯残月伴随着三颗星星,静静地挂在天边。

释义

“画舫鸣钲野寺钟”描绘了傍晚时分,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上的铜铃声与野外寺庙的钟声相互呼应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喧嚣的氛围。“暮声惊破翠烟重”则通过“惊破”二字,形象地表达了声音穿透浓厚绿色雾气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水边灯火渐人行”描绘了随着夜幕降临,水边开始有人活动的景象,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则以天象作为背景,增添了画面的空旷与深远感。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傍晚至夜晚过渡时分的江畔景色,通过“画舫”、“野寺钟”、“翠烟”、“灯火”、“残月”等元素,构建了一幅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声音(钲声、钟声)与视觉(翠烟、灯火、残月)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神秘感的氛围,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游历或隐居期间,面对江畔宁静而美丽的景色,诗人心中或许涌起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前社会动荡不安的无奈与感慨,通过描绘傍晚至夜晚的自然景色,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