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六朝何帝陵,摩挲碧藓俱无语。的解释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陵阙

唐·罗隐

青盖飘摇渡水来,

风吹龟背曝沙埃。

知是六朝何帝陵,

摩挲碧藓俱无语。

作者及朝代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讽刺诗,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多有批判,罗隐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

罗隐自幼聪颖好学,但仕途不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罗隐的文学作品在晚唐至五代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译文

青色的车盖在水面上飘荡着渡过水来,

风吹动着龟背碑石,使其暴露在沙土之上。

(我)不知道这是六朝的哪一位皇帝的陵墓,

抚摸着长满碧绿苔藓的碑石,我们都默默无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一座六朝时期的帝陵时的感慨与沉思,首句“青盖飘摇渡水来”以青盖象征帝王的仪仗,暗示陵墓的尊贵;次句“风吹龟背曝沙埃”则通过风吹龟背碑石的景象,展现出陵墓的荒凉与破败,后两句“知是六朝何帝陵,摩挲碧藓俱无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面对这座不知归属的帝陵,他抚摸着长满苔藓的碑石,心中充满了无言的哀愁与思索。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陵墓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六朝时期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沉思,诗人也通过“摩挲碧藓俱无语”这一细节描写,传达出对历史沧桑的无奈与哀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六朝时期历史的兴趣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有关,罗隐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六朝帝陵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沉思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罗隐的《陵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佳作,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晚唐至五代时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