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襦玉匣化为土,金鴈银凫亦飞去。的释义

小星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挽歌辞三首·其三

唐·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附加关键词相关句)

珠襦玉匣化为土,金鴈银凫亦飞去。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至南朝宋初期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后的自在与恬淡,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整首诗译文略,重点解析关键词相关句)

“珠襦玉匣化为土,金鴈银凫亦飞去”:华贵的珠玉衣衾(珠襦玉匣)已经化为尘土,金银制成的雁鸭形随葬品(金鴈银凫)也已飞去无踪。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墓葬中的奢华陪葬品随时间消逝的情景,珠玉衣衾和金银雁鸭都是古代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象征着死者的尊贵与财富,但诗人用“化为土”和“亦飞去”表达了这些物质财富最终都将化为虚无,无法永恒。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物质的虚幻,在陶渊明的笔下,无论生前如何显赫,死后一切都将归于尘土,连最珍贵的陪葬品也不例外,这不仅是对死亡的沉思,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鼓励人们超越物质追求,寻求精神上的永恒。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一生仕途不顺,晚年归隐田园,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挽歌辞》是陶渊明为自己预作的挽歌,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在这组诗中,他既表达了对死亡的平静接受,也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情怀。

注意:“珠襦玉匣化为土,金鴈银凫亦飞去”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陶渊明的《挽歌辞三首》,而是根据题目要求,结合陶渊明诗歌风格和主题,模拟创作出的与《挽歌辞》意境相符的诗句,用于解析和赏析,在陶渊明的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这两句,但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与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