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白菊
唐·刘禹锡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未应白菊减与黄,金作鈿心玉作裳。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注:“未应白菊减与黄,金作鈿心玉作裳”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禹锡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中,可能是后人根据刘禹锡的风格或某些残句拼凑或误传而来,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假想的“咏白菊”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美篇章,刘禹锡在政治上几经沉浮,但其文学成就斐然,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假想的“咏白菊”诗部分)
白菊并未因颜色素雅而逊色于黄菊,它的花瓣如同金制的钿心,叶片则像是用美玉雕琢成的衣裳,远处的河岸覆盖着秋日的白沙,连绵的山峦在傍晚的余晖中呈现出绚烂的红色。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赞美了白菊的高洁与美丽,白菊虽无黄菊之艳丽,但其纯洁无瑕、清雅脱俗之姿,却以金钿之心、玉裳之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通过描绘远岸秋沙、连山晚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进一步烘托出白菊的高洁品质。
赏析
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白菊的独特韵味,诗人通过对比白菊与黄菊,突出了白菊的清雅脱俗;又以金钿、玉裳为喻,赋予了白菊以高贵的气质,远岸秋沙、连山晚照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白菊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创作背景
(针对假想的“咏白菊”诗)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刘禹锡直接创作的完整诗句,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唐代这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刘禹锡或许在某个秋日,面对满园盛开的白菊,心生感慨,于是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这首赞美白菊的诗篇,他或许想通过白菊的高洁与美丽,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两句诗并非刘禹锡直接创作的完整流传下来的诗句,因此上述分析是基于题目要求和假设进行的,在实际研究中,应以刘禹锡真实创作的诗歌作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