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练湖行
唐·杜牧
相傅一万四千顷,老眼初惊见练湖。
烟波渺渺接天际,帆影点点入云途。
渔歌唱晚归舟远,雁字回时暮色孤。
湖畔人家何处是,芦花深处有茅庐。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内容广泛,风格俊爽清丽,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成就,还对军事、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译文
相传练湖广阔无垠,面积达到一万四千顷,我这双老眼初次见到练湖时感到十分惊讶,湖面烟波浩渺,仿佛与天边相连,帆影在湖面上点点闪烁,如同进入仙境一般,傍晚时分,渔歌响起,归舟渐行渐远;大雁南飞,暮色中显得格外孤独,湖畔的人家究竟在哪里呢?只见芦花深处隐约露出几间茅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练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初见练湖时的惊叹与赞美之情,诗中通过“相傅一万四千顷”的夸张手法,突出了练湖的广阔;接着用“烟波渺渺”、“帆影点点”等生动描绘,展现了练湖的美丽与神秘,后两句则通过渔歌、归舟、雁字、暮色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暗示了湖畔人家的生活状态。
赏析
这首诗以练湖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诗中既有对练湖广阔无垠的赞叹,又有对湖畔人家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描绘,将练湖的美景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杜牧在晚唐时期,面对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现实,内心充满了忧虑与无奈,他渴望寻找一片宁静之地,以逃避现实的纷扰,在一次游历中,杜牧初次见到练湖,被其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练湖行》,诗中既有对练湖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牧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