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姑苏怀古
朝代:清代
作者:陈去病
二晋兴亡几春草,三吴人物尚渔矶。
试看今日姑苏台,惟有麋鹿伴斜晖。
作者简介
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同,字佩忍,号巢南,又号病蝶、病僧,别署网丝庵主人、网丝道人,江苏吴江人,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早年投身革命,曾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为辛亥革命作出过贡献,晚年致力于南社文献的整理工作,其诗作多抒发爱国之情,慷慨激昂,悲壮苍凉,风格独特。
译文
两晋的兴亡如同几度春草般轮回,而三吴地区(今江苏南部及浙江西部)的英雄人物却仍留恋于渔矶之上,试看今日的姑苏台,只剩下麋鹿在夕阳下徘徊。
释义
“二晋兴亡几春草”意指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兴亡如同春草般生生不息,但又转瞬即逝,暗示历史的沧桑巨变。“三吴人物尚渔矶”则指三吴地区的英雄人物并未完全投身于世事纷争,而是选择隐逸于渔矶之上,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试看今日姑苏台,惟有麋鹿伴斜晖”则通过描绘姑苏台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姑苏台为背景,通过对比两晋的兴亡和三吴人物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慨,首句“二晋兴亡几春草”以春草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历史的短暂和无常;次句“三吴人物尚渔矶”则通过描绘英雄人物的隐逸生活,展现了他们对世事的淡泊和超脱,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姑苏台的荒凉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诗人的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末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诗人陈去病作为一位爱国志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也通过描绘三吴人物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