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不是忘归去,忘却来时况道归。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宋·释绍嵩

云深林密路难寻,水阔山长鸟自吟。

野老相逢谈旧事,樵夫偶遇话新心。

我来不是忘归去,忘却来时况道归。

莫向人间争宠辱,此中真意少人知。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释绍嵩写过这样一首完全匹配的诗,但释绍嵩为宋代僧人、诗人,以其山林诗风著称,故以此背景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时期,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以描绘山林隐逸生活、抒发禅意与自然之美见长,其作品多收录于《石门文字禅》等佛教文学集中,对后世禅宗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云雾缭绕,林木茂密,山路难以寻觅;水面宽阔,山峦绵长,鸟儿自在吟唱,山野老人相遇时谈论着往昔的故事,樵夫偶遇则分享着新的心得,我来到这里并非是要忘记回去的路,而是即便忘记了来时的路,又怎能谈论归去呢?不要向人世间争名夺利、计较宠辱,这里的真正含义很少有人能够理解。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山林间的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诗人强调自己并非为了逃避现实而来,而是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即便忘却归途,也无意于世俗的回归。

赏析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禅学修养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首联以云深林密、水阔山长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颔联通过野老与樵夫的对话,展现了山林生活的质朴与和谐;颈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即来此并非忘归,而是对归途的超越;尾联则是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真意的追求,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设想其创作背景可能源于释绍嵩对山林隐逸生活的亲身体验与深刻感悟,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寻求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更是将山林视为修身养性、领悟禅机的理想之地,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真意与自由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